
最近幾年,尤其“雙創”后,公關似乎一夜間成了熱門話題。無論從業者還是非從業者,都開始關注和討論這個以前被忽視、甚至誤解的行業。最新的話題是:公關到底有沒有用?
一開始感覺這是個搞笑的話題。事實上,一旦大家都這么激烈的爭論這個話題時,就意味著公關是有價值的,或者說比以前更加有價值,不然不會突然熱起來。
細究爭論各方的觀點,就會發現,大家都在自說自話,而不是在進行有益的爭論。因為,有的文章主語是“公關行業”,有的主語是“公關部”,有的主語是“傳播學”,有的主語是“公關人”——然后爭論中,又被偷換成“傳統公關人/媒體人”與“應該轉型的公關人”。
參與下討論,來談下我的粗淺看法吧。
1、公關(行業或學術)為什么突然成了一門“顯學”?
—— 這與媒介變化直接相關,是媒體環境變化的必然結果。
很多人都論述過,不詳細說。簡單說就是,國內一直以來都是“廣場式”的媒介環境——央視等主流媒體,在中央,能起到“廣播”的作用。公關要做的就是,通過這些媒介傳遞信息。所以,處理起來相對簡單——而現在,情況變了,媒體碎片了,沒有了廣場效應,信息傳播和輿情變得復雜起來——這種情況,對國家、政府、企業、個人等,莫不如是。
如何應對和處理,就變得十分重要,且需要專業性,因此公關的價值凸顯。
2、公關(行業、學術和行為)的“有用”表現在哪里?
—— 不光表現在傳播信息,而在于新傳播環境下,公關外延擴大帶來的入口溢價。
在傳統媒體環境下,公關的價值大體表現在,將需要傳遞的信息,更好地傳遞到媒體,從而到達受眾。˙這里的受眾,更多時候,并不特指客戶、用戶或消費者,相對泛義。公關的導向,更多也是品牌導向。在公司行為上,這甚至與公司架構相關,比如有公關部、市場部、銷售部、運營部、廣告部等,各有各的KPI。
現在不同了。由于傳播的扁平化,公關外延被大大擴充——企業通過公關手段,在將信息傳播出去實現品牌目的的同時,還可實現其他價值,比如直達消費者,同步提供互動(社交網絡)、銷售(電商)、運營(在線客服)等的渠道和可能。
組織架構上,可見的事實就是,大公關部及銷售、運營、廣告、市場、公關部的協同和整合。行為上,可見的事實就是,很多廣告、市場行為的部分或主要導向,都是為公關傳播提供素材——比如凡客體,比如懸念性廣告,比如被設計情節的發布會。
3、為什么創業公司會突然很重視公關(行為與組織)?
—— 基于公關被拓展的外延,公關是初創公司“冷啟動”及快速成長的高性價比助推器。
比如,通過公關行為達到的曝光量,獲取第一批用戶或合作伙伴,及完成初級的SEO。
比如,通過價值解讀,獲得更大范圍投資者的認知和認可,助力融資進程。
比如,通過有節奏性的公關操作,樹立在充分競爭行業的品牌地位,鞏固市場地位。
比如,通過案例解讀等公關手段,提升toB談判溢價權。
比如,通過持續穩定的公關推廣,穩定團隊,吸引牛人,等。
4、為什么公關(操作)越來越難?
—— 碎片化的媒體環境,及所承載的外延拓展,決定了公關越來越成為一個有技術含量,及需要產業化完成的行為。
常見的事實是,企業公關經理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少,而公關公司也面臨轉型升級壓力——這大概是公關無用論的一個基礎之一吧。
應該說,整個行業都處在變革期,這與幾年前傳統媒體行業面臨的問題一樣,或者說,是前者的連鎖反應。
但趨勢上,毫無疑問的是,一方面,這塊工作越來越重要和關鍵;一方面,個體性的公關崗位很難滿足需求,專業化、產業化、外包化將成為常態。
來源:思達派 原文鏈接:http://www.startup-partner.com/229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