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交網絡還能容下多少“秘密”
發表時間:2015-11-13 16:38:33 瀏覽次數:1542 |
你還在玩秘密嗎?如果你正在考慮加入這個最近火起來的APP(現在已經改名為“無秘”),那接下來的一則小故事或許會讓你重新考慮這個想法:
某員工在秘密上看到了一條來自“朋友的朋友”的關于抱怨老板摳門的消息,于是隨口附和了幾句對自己老板的抱怨,想不到這個所謂“朋友的朋友”正是公司里某個素來和自己交惡的同事,對方猜出這名員工的身份后當即就向老板打了“小報告”。
無秘(原名“秘密”)這款應用經歷了突然的火爆,如今卻面臨著用戶數量急劇下滑的窘迫境地。一位無秘用戶說,兩個月前打開無秘還能看到來自“朋友”和“朋友的朋友”們的吐槽,如今再去看時,最新的一條更新往往是一周甚至更早之前。
負能量太多、內容過于單一、影響人際關系已經成為用戶放棄無秘的三大主要原因。
事實上,不僅是無秘前途堪憂,其所模仿的Snapchat和Secret也同樣面臨著內容過于色情和負能量的問題。
Snapchat從最初上線時就被網友調侃“很黃很暴力”,盡管在蘋果的app store的描述中并沒有對它進行任何“色情”方面的聯想,但所配的軟件截圖中卻盡是大秀事業線的比基尼美女。Secret在釋放人類陰暗面上甚至比Snapchat有過之而不無極。如果說Snapchat只是一場陌生人之間的瑰麗艷遇,那Secret就是徹頭徹尾的“朋友圈出氣筒”。作為“山寨版”Secret的無秘也將這一特點原封不動照搬下來,以至于一款本可能用來治愈的應用變成了“致郁”神器。
為什么無秘會經歷如此的大起大落?一位從事移動社交媒體多年的資深業內人士表示,無秘的現狀背后是對于兩個問題的把握不清晰。
“無秘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,我能用你這個應用干什么?黑朋友?那可是會和你朝夕相對的人。黑陌生人?你覺得你的朋友們會關心嗎?說到底,這種閑著沒事做專給別人找茬的行為,說好聽點叫八卦,說直白了叫無聊。”
“無秘第二個問題在于,它的內容屬性決定了它很難引發回饋。”社交媒體從本質上來講是一個網狀結構的虛擬社群,以用戶為節點,以用戶間的聯系為線,只有當用戶能夠充分地自我發布和獲得回饋,這張網才有足夠的黏性保持連結。
“從需求層次上來說,用戶進行社交主要還是為了滿足受關注和受尊重的需要,”這位人士引用了友加創始人胡鑄韜說過的觀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。“無秘不僅是傳播負能量,傳播的還是熟人關系圈里的負能量——試想,當被爆料的對象是你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同事或朋友,你會積極參與進去討論?還是明哲保身假裝不知道?”
功能性和回饋率這兩個問題,也是目前大部分社交媒體正在面對的。微博因為越來越呈現中心化趨勢,導致一般用戶難以獲得回饋,活躍度急劇下降,微信的朋友圈則充斥著各種廣告和雞湯,似乎早已背離了其“分享”的初衷。反倒是像友加、Instagram這種兼顧娛樂型和社交的應用,一直保持著不錯的活躍度。
當然,無秘的成功當然也是不可否定的。它的意義在于為社交網絡提供了一個新方向嘗試的案例,不論這款應用最后的結果如何,這種嘗試都值得肯定。
